熟悉定律:對她越來越有好感嗎?

諸如一幅畫、一件衣服、一個人或是一首歌,
當一件事物接觸的頻率增加之後,會因為熟悉而產生好感。
這就是【 單 純 曝 光 效 果 】 (Mere Exposure Effect)
在社會心理學中,也被稱為「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
這定律可以廣泛的運用在生活之中,尤其是公關和廣告媒體。
而運用在人際關係中,
一個人在自己眼前出現越多次,就越容易對他產生好感!
然而如果這個經常出現在你身邊的人,令你厭惡,
則此人即使曝光再多次,也不會博得你的歡心!
鳥籠效應:你在迎合別人嗎?

如果有一個美麗的空鳥籠掛在房間,過不了幾天,
主人就會因為無止盡受到客人的詢問,
決定要丟掉籠子,
或是去買一隻鳥放在鳥籠裡。
這就是【鳥籠效應】(Birdcage Effect)
人們絕大部分都採取慣性思維 :
「鳥籠必定用於養鳥」
這種慣性思維的益處是,
能夠幫助我們快速認知和適應周圍世界。
但若擴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那就會成為一種刻板思維。
為了有更大的格局和視野,
我們應該要跳脫慣性思維的桎梏,
來輔大心理營探索更多心理小知識吧!
破窗效應:不良現象若被放任存在,將會...?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没有人去修補
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没有被清洗掉
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丢垃圾
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便毫不猶豫、不感羞愧的丟...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群起仿傚,
甚至最後變本加厲,使情況更加嚴重。
理解破窗效應的原理,在某種時候可以預測人群的心理
有的時候容忍或者無視於一些事情的初次發生
往往後續會引來更多嚴重的後遺症
所以無論是在法律面的觀點或者是日常生活當中
要預防破窗效應的發生時,
都應該採取立即的措施,或者有的時候需要使用殺雞儆猴的手段。
大家不妨從日常生活、犯罪行為、商業行為、甚至職場上,
找尋破窗效應的驗證吧!
哈欠的連鎖效應:為什麼看到別人打哈欠,我也會想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時在上課的時候,
旁邊的同學打了一個哈欠,接著沒多久,你也不自覺地打了一個哈欠?
生活周遭有時會發生這樣「哈欠的連鎖效應」,
當然也有可能是你真的累了,所以打了個哈欠,
但還有另外一個解釋跟「模仿」相關。
你並非刻意的在模仿旁邊的同學,或是照片中的男人
只是因為在大腦裡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
這類神經元只需要一點點輕微的線索或提示就可以被活化,
於是你就透過旁邊同學的哈欠,活化了此神經元,於是你也打了個哈欠。
同時這類的神經元也可與「同理心」有些相關喔!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補充資料,
更歡迎你們參加輔大心理營⋯⋯,讓我們為你解答!
肯正偏誤:減肥菜單真的有效嗎 ?

一位減肥中的女人,
請知名的專家為她制定一套減肥套餐之後,
每天早上都會秤一秤體重,
如果測出來的數字比前一天少一些,
她就會滿心歡喜的把成果歸功於減肥套餐的功效!
若數字比前一天多了一點,
她卻會將它視為正常的波動......
「肯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又稱確認偏誤)
我們常用正例去證實一個命題或事件,因而時常產生認知上的偏誤
女人往往產生這樣的錯覺,
就是因為受到了肯證偏誤的干擾!
將有利於自己的情況(例如體重減少)
解釋成自己認同的理論,也就是減肥套餐奏效!
卻選擇性的忽略了體重增加的情況,
然而這種情況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訊息呀!
肯證偏誤其實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
想想自己,
是否往往會先決定了某個立場,然後再找支持自己的證據呢?
可見,理性批判及思考的能力是多麼重要呢!
你是「白金」派? 還是「藍黑」派?

你第一眼看見這件洋裝的顏色是...?
大家一定對這件鬧翻全世界的洋裝不陌生!
但,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你
有沒有深入去探討為什麼呢?
雖然這件洋裝事實上是藍黑色的,
但其實看見白金或藍黑,並沒有誰對誰錯喔!
因為這是「色彩恆常性」運作方式不同的結果!
「色彩恆常性」
是一種我們對於物理環境的改變而保持對顏色知覺不變的心理傾向。
就像相機裡「白平衡」的功能,
白平衡可以讓照片的顏色更接近真實。
而我們的大腦也會根據光源和周遭物體,
進行 「自動白平衡」 調整所看到的物體的顏色!
於是,看到白金色的人,
是因為大腦自動把右上角的光源納入考量,
認為衣服被籠罩在藍黑色的陰影之中,
而自動認定是件白金色洋裝~
看到藍黑色的人,
是因為大腦自動無視了右上角的光源,
他們不認為這件衣服處於背光所形成的藍黑色陰影之中,
因此認定藍黑是來自於洋裝本身的顏色~
我們的大腦在判斷顏色時,選擇了其中一種,
於是有些人看到了藍黑色衣服,有些人則看到了白金衣,
所以,俗話說的「眼見為憑」其實不一定可靠呢~